伊莉討論區

標題: 18世紀的金星凌日與黑滴效應 [打印本頁]

作者: jiunn36    時間: 2022-6-30 08:14 AM     標題: 18世紀的金星凌日與黑滴效應

     [attach]137293390[/attach]
    1761年6月6日﹐歐洲的天文學家們乘船抵達世界各地的天文台﹐爭相用最先進的儀器紀錄一個罕見的天文現象-金星凌日﹐因為此天文現象可以幫助人們精確測算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在英法七年戰爭的氛圍下﹐兩國的天文學家尤其較勁﹐都想要第一個量出日地距離﹐為天文學史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當大家拭目以待地望向剛與太陽重疊的金星時﹐卻都露出了驚訝的表情-金星變形了!
  說到金星凌日﹐大家最有印象的或許是2012年的一次金星凌日﹐從天文學家到各個職業的人們都拿著減光濾鏡共襄盛舉﹐畢竟下一次的金星凌日要到2117年才會再發生。然而在過去﹐金星凌日並不只是歡樂的娛樂事件﹐也是非常嚴肅的科學事件。
  在十八世紀時﹐多數天文學家都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說﹐而克卜勒提出的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則可以推導出各行星軌道半徑與地球軌道半徑之間的相對長度﹐然而最大的問題是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地球軌道半徑(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的絕對長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英國天文學家愛德蒙·哈雷於1716年提出了使用金星凌日來測量日地距離的方法。如下圖所示﹐金星凌日的軌跡長短與在地球上的何處觀測有關﹐在軌跡較長處金星凌日的時間較長﹐反之則較短﹐這是因為在地球上不同處觀測金星的視角不同造成的。
     [attach]137293391[/attach]
  假設我們在地球上的A與B兩處量測金星凌日的時間﹐我們可以量出兩地觀測金星時的視角差﹐在知道A與B間距的前提下﹐我們可以用視差法量出地球到金星在金星凌日發生時的距離。最後根據克卜勒第三行星運動定律(行星公轉太陽週期平方與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立方成反比)可以得出金星到太陽的距離約為地球到太陽距離的0.7倍﹐我們也可以得知地球與金星在金星凌日時的距離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0.3倍﹐由此可以推導出太陽與地球的距離。
     [attach]137293392[/attach]
  此方法在當時極大鼓舞了天文學家的士氣﹐大家都摩拳擦掌的為1761年的金星凌日作出準備﹐共一百多名天文學家乘船至世界各地以測量不同地方金星凌日的時長﹐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英國派出的庫克船長於大溪地觀測金星凌日﹐以及荷蘭則派出的Johan Maurits Moh到歷史課本中提過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雅總部進行觀測。
     [attach]137293393[/attach]
  然而正當金星與太陽重疊時﹐大家卻不知道何時該按下碼表記錄金星凌日開始的時間﹐因為金星變形了。下圖是最早關於金星變形的紀錄﹐在金星靠近太陽的邊緣時金星的旁邊會出現黑色的陰影與太陽邊緣相連接﹐而這樣的陰影狀似水滴﹐因此這個現象也被稱作「黑滴現象」。
     [attach]137293394[/attach]
  當時的天文學家們為黑滴現象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解釋﹐有些天文學家認為黑色的陰影是金星大氣對太陽光的散射與折射造成的錯覺﹐也有人認為這是地球大氣擾動造成的現象﹐還有人認為是太陽光通過金星時繞射所造成的陰影。
  前面兩種解釋在1999年NASA的TRACE太空望遠鏡對水星凌日的觀測後被否定﹐因為太空中沒有地球大氣干擾﹐水星上則沒有大氣可以散射或折射太陽的光線﹐而觀測的照片中卻仍出現黑滴效應。光的繞射所能造成的影響則不足以產生黑滴現象。
     [attach]137293395[/attach]
    關於黑滴現象的成因一直到2004年才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釋﹐天文學家Glenn Schneider認為黑滴現象是由望遠鏡的點擴散函數(Point Spread Function, PSF)以及太陽的周邊減光造成的。為了簡單瞭解他所提出的概念﹐大家可以將大拇指與食指放在一光源之前漸漸靠近(直視強光源會傷害眼睛﹐請注意光源強度不可以太強)﹐在兩指快要靠在一起時﹐可以看見兩指中間突然浮現出一段陰暗的橋將兩指相連。
     [attach]137293396[/attach]
  這是因為非點光源會在兩指的邊緣製造出模糊的陰影﹐而人眼對模糊的陰影並不敏感﹐因此直到兩指特別靠近時﹐兩指的陰影重疊導致陰影變明顯才看得出來。下圖中的兩塊陰影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破除這個錯覺﹐下上圖單純顯示兩塊模糊的陰影﹐而下下圖將陰影的等暗度線畫出來。比較兩圖我們可以發現雖然下上圖中兩塊陰影像是連接在一起﹐然而實際下下圖卻顯示兩陰影並沒有連接在一起。
     [attach]137293397[/attach]
  金星凌日所產生的黑滴效應也是透過類似的方式產生的﹐不過金星模糊陰影與太陽邊緣模糊的成因不同。金星陰影在望遠鏡的觀測中﹐會因為望遠鏡的點擴散函數而在成像時顯得模糊。望遠鏡的點擴散函數﹐指的是一望遠鏡在觀測點光源時成像的樣子﹐不同望遠鏡的點擴散函數有所不同﹐但通常口徑小或做工差的望遠鏡會有較大之點擴散函數﹐點光源被模糊化的程度也越高﹐看的也就越不清晰。
  回到金星的陰影﹐當古代人們用做工差且口徑較小的望遠鏡觀測金星時﹐其陰影非常模糊﹑黑滴現象較現在的望遠鏡明顯的多﹐這也是為什麼各地回報黑滴現象的次數隨著望遠鏡的進步逐漸地減少。
  太陽邊緣的模糊則主要是因為太陽是一團沒有銳利邊緣的發光電漿。如下圖所示﹐假設每單位體積電漿能發出的光相同﹐我們可以看到往太陽邊緣的線上通過的電漿比往太陽中心的線上通過的電漿要少﹐這也代表著往太陽中心看去的光線較亮﹐而越往太陽邊緣看去亮度會逐漸減少。
     [attach]137293398[/attach]
  下圖是一個比較誇張的示意圖﹐圖中一模糊的黑影為金星﹐一模糊的白色邊緣則代表太陽邊緣﹐即便兩者的邊緣沒有接觸﹐我們仍能看到金星的邊緣伸出了黑影﹐與太陽邊緣相連接﹐這便是黑滴現象的由來。
     [attach]137293399[/attach]
  回到日地距離的問題上﹐難道在這兩百多年的時間中沒有其他方式能量測金星與地球的距離嗎﹖實際上在雷達與遙測技術的加持下﹐人們早在1964年就能夠以高精度量測地球到金星間的距離了﹐因此如今的日地距離測量早已與金星凌日無關。
  不過黑滴現象這一歷史悠久的問題﹐仍在一代一代天文學家的不懈努力下被解決了﹔時至今日﹐我們仍面臨著宇宙的諸多未知﹐而我由衷的期待這些現在看似無解的問題﹐能在未來的某一天被解決﹐無論花上幾十年﹑幾百年的時間。



作者: conductor57    時間: 2022-7-1 07:43 PM

因為有多個感測器,其實可以融合已有的感測器資料做一個修正
作者: cc5235    時間: 2022-7-8 03:27 AM

太過科學了嗨嗨嗨真的應該再看一次文章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www2.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